域上和美

当文化创意遇上产业园(一)

2014-07-03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征是集聚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自北京、上海率先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来,其他城市纷纷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加快园区建设,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

    目前,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各地根据其产业优势和发展需要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分类。例如,北京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82个行业小类和6个行业中类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杭州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划分为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8个行业,涉及92个国民经济代码小类。

    尽管园区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当产业园遇到文化创意产业,两者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记者就此采访了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领先企业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郁敏珺女士,希望能追本溯源,理清产业园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不可能遍地开花

    据统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2007年以后,园区建设步入快车道,2008年至2012年,共建成各类园区1122座,年均增速42.2%。同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2012年16000亿元,8年增加了12560亿元,近两年更是呈井喷趋势。

    而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政策与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上海进入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期,经济结构开始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发展,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战略为中心城区外迁后的工业用地指明转型发展方向的同时,给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郁敏珺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兴起的背景有两方面,一是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行业大背景,这是政府层面倡导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现代服务业生存提供了土壤。经济发展让服务的价值得以体现,得到市场认可。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大致可追溯至90年代末期的“都市工业园区”。郁敏珺告诉记者,“上海最早的产业园区叫都市产业园,就是把废弃的厂房利用起来,大概是2000年前后。那时候就是非常简单的利用,一个是仓库,一个是工厂,简单的利用,叫做都市产业园。而早期的租户也主要是一些租不起办公场地的艺术家、画家,他们需要创作的场地,这样市场就产生了。北京早期的宋庄、798,上海早期的M50都是这样起来的。”199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提出了“都市工业园区”概念,并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建设上海工业新基地的报告》,提出“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工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01年,上海市经委又发布了《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字认定标准》,明确了上海都市工业重点发展行业。

    此后,随着都市工业园的发展,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设计和现代物流等行业也逐步纳入到都市工业园的重点发展产业中。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心城区1998年挂牌了第一批50多个都市工业园区, 2007年挂牌的都市工业园增加到200个以上,都市工业园区至此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包括设计、广告、传媒、网络等行业的现代服务业开始出现,并且增长极为迅猛,客观上对于办公环境提出新的需求,他们不愿意在传统的办公楼里,他们希望有一个能够激发创意灵感的空间环境,希望更为宽松随意的办公时间。这在客观上催生了创意产业园的产生与发展。”

    此外,郁敏珺还指出,地方经济发展阶段是文化创业的基础,目前在国内适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只有几个一线大城市以及一些拥有良好经济发展基础的省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一方面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存在大量的工业遗存,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很强劲,而二三线城市还没有这么强劲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催生了巨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这个经济基础的存在也催生了文化创意的市场需求。所以很坦率讲,文化创业产业只能在一线城市干,不可能在二三线城市遍地开花的,你不具备这个经济基础,也不具备这个人才。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一方面,对于城市文脉延续和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以及保持中心城区更具持续性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关注快速升温,对此前以拆除重建和房地产开发为主要特征的老城区改造方式提出了质疑;而另一方面,现实中日益增多的老工业厂房出租转变用途,特别是一些创意改造再利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郁敏珺告诉记者,国外的城市建设改造为主,通过新的市场定位来把原来老建筑的价值重新改出来的。“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挖掘的过程,通过改造,运用管理来实现物业新的市场价值的过程。我们原来一直认为硬件很值钱,以为改了一个新的,装修完就行。其实不是的,你装修成什么风格,给什么人,打造一个什么梦想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一脉相承的,属于文化创意范畴。如何在改造过程中综合考量文脉的传承,如何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也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国内在这方面还差得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进而,郁敏珺表示,注重硬件、忽略软件这也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上海文创产业的扶持资金,从今年开始,开始主要针对文创产业的软件建设,支持你的软实力、管理能力的提升,硬件不支持,这个是对的。讲内容,讲内涵,讲真正的价值,从量的要求到质的要求的转变成为关注重点。”此外,与上海政府主管部门的规范细致相比,二三线城市在创意园区管理界面的模糊也影响产业的发展。